造型艺术的四大门类包括绘画、工艺、建筑和雕塑。各门类的艺术相互影响,相互促进。罗曼罗兰曾经说过:“经常有一种艺术在向另一艺术开放门户,各种艺术都会延展,在别的艺术中得到超绝的造诣。”在起初,建筑的形成,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人为环境形态,达到遮风避雨的目的,是一门实用型艺术。雕塑则是用来满足记载和崇拜的需要。建筑艺术的发展,得益其独特的艺术语言,按照美学规律,形式美法则,达到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,体现出民族性与时代感。建筑的形体语言多表现为抽象和几何化,当雕塑参与其中,雕塑就凝练了建筑的精神。雕塑具有鲜明的寓意性,能够更加灵活、直接、生动地表达出建筑想要表达的语汇,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。雕塑与建筑的融合具有悠久的历史,人类的建筑活动始终伴随着雕塑的创作而发展,建筑中的雕塑艺术也以不同的“身份”演绎着自己不同的角色。
1、雕塑艺术
雕塑艺术,始于石器时代,是造型艺术的一种,又称雕刻,是雕、刻、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成。建筑中的雕塑艺术通常是指在建筑形体上或者空间中通过雕、刻、塑的手法在一些硬性材料和可塑材料上面进行艺术的创作,借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、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、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。在历史的不同时期,建筑和其中的雕塑追求的都是内容和精神上的整体统一,是各个时期艺术风格、社会文化和审美价值的集中体现,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当时人们在文化思想上的理想与追求。
2、建筑中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功能
雕塑艺术在建筑中的表现形式和功能灵活多样,微观来讲,作为建筑的附属,主要分为装饰性雕塑、媒介性雕塑和结构性雕塑。从建筑宏观来讲,表现为更高层次的相融,将雕塑艺术应用于建筑表现形式的本身,使建筑具有雕塑的艺术美感,即建筑雕塑化。它们类别不同,但追求的与建筑空间环境的融合与统一的目标却是一致的。
(1)、建筑中的装饰性雕塑
“人类所创造的文化艺术,是物质与精神互相作用的产物,都有特殊的价值和社会功能。”雕塑艺术也是一样的。首先,它烙印了人类不同时代的理想和追求,形成了人类文明的缩影,它是物质社会的精神化产物。其次,它的实体形式,又是时代精神和文化的物化状态。装饰性雕塑一般依附于建筑之上,以美化和装饰物体为目的,通常采用提炼、写实、夸张、变形、美化的手法对物体进行雕、琢、刻、塑,使其具有装饰性。在中国古代,众多的宫殿、寺庙、塔、住宅上面的造型装饰多以图腾纹样为主,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。包括动物纹样,植物纹样和人物故事纹样,如大象、狮子、莲花、宝相花、牡丹、菊花等等。通常以浮雕、镂空雕作为主要的表达形式,通过抽象或具象的创作手法来塑造建筑的装饰性雕塑,其使用材料往往因地制宜。如墙上的砖雕、门窗上的木雕、台基栏杆上的石雕等装饰,布局巧妙,雕琢精致,赋予了建筑材料以灵动的生命。这些装饰性雕塑不再只是建筑表面的点缀,而是与建筑融为一体,以一种立体形式、物化形态,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文化、理想、道德和追求。它是社会物质与精神互相作用的产物。作为历史的见证者,它们是凝固的,是对历史的再现和追忆,是形式美、历史美和人文美延续的象征。巴黎凯旋门是欧洲10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,是为迎接外出征战的军队凯旋而建造的大门,以罗马帝国雄伟庄严的建筑为灵感,尺度巨大,外形单纯。凯旋门一般为石材建成,通过雕刻来表现出其纪念意义和象征意义。这些雕刻包括凯旋门两个巨大门柱两面上的花式浮雕,通过对人物形态刻画,分别寓意着出征、胜利、和平、抵抗这四个方面,同时也通过六个平面浮雕,描绘了六场战役,将时代英雄的名字刻在凯旋门上,让爱国英雄得以流芳百世。繁多而精美的雕饰纹样融于建筑之上,展现了不同的场景,也代表了不同的目的和寓意,再现了那个年代的烽火与战争,是一个时代性建筑。
(2)、建筑中的结构性雕塑
建筑大师密斯认为建筑需要保持其“结构的诚实性”,这种诚实性是指将建筑的结构展示给人们,使其毫无遮拦。梁思成先生也曾说过:“中国建筑的装饰与结构是完全统一的”,即建筑外露的结构部分也是其装饰部分。建筑中的结构性雕塑由建筑上的功能构件演化而成,往往同时具有装饰和结构的功能,这些雕塑既是对建筑的美化,又是整个建筑不可或缺的结构单元。斗拱,是中国木构架建筑发展中的重要角色,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应县木塔是完全的木结构建筑。斗拱,作为柱与屋顶之间的过度性构件,能够将上面支出的屋檐的重量进行分解,同时还能起到加强柱子承重能力的作用,成为木塔建筑的主要构件。建筑中的斗拱结构具有实用性的同时,还具有装饰性功能,体现出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,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。它是建筑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中精彩的一页。在西方,雕塑出现在古埃及时期,多作为当时建筑的重要构件,到了希腊和罗马时期,雕塑成为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众多不同形态的雕塑,不再只是神殿或是凯旋门上的装饰与点缀,而是与建筑的形体和精神融为了一体,传达出不同时代的思想追求。希腊神殿的人像柱,人像雕塑兼具了美化建筑与承重构件的双重作用,是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的一次完美结合,使神庙建筑表现的更加神秘、高贵、和谐。
(3)、建筑中的媒介性雕塑
雕塑的本体媒介是由雕塑的观念、空间、结构、材料、形式、张力、能量、比例尺度、重心、光、形体、力量等,共同构建的一个完整而统一的语言体系。其中,观念是“导演”,空间是“主演”。这一类雕塑形式在宗教、陵墓建筑中最为居多,往往承载了当时社会阶段和历史时期的精神寄托。建筑空间不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空间,而且是一个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场所。建筑除了具有实体空间以外,还具有虚空间,而这种虚空间就是人们通过对与周围事物的感知而形成的。雕塑的形式、尺度、体量、风格都受到建筑空间环境的影响,这些因素都要进行严谨的推敲。建筑与其中的雕塑,应该具有一致的精神诉求,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,才能给人构造出一个良好的“虚空间”。中国的寺庙文化博大精深,极具中国建筑特色。寺庙建筑庄严雄伟,精美华丽,讲究与自然外环境融为一体。其中的雕塑造型形式以塑绘结合,在古代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互相作用下,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发展。寺庙雕塑集中表现为宗教雕塑,造型多表现为"和"的形象,给人一种谦和倾听和慈祥宽容的美感。在古埃及神话里,狮子被认为是各种神秘地方和地下世界大门的守护者。金字塔,为埃及的陵墓建筑,古埃及人认为老死后会成为太阳神,于是在陵墓前建造了一个狮身人面像为法老守护门户,使建筑形式更加完美壮观,这样的陵墓雕塑被赋予了神灵的意义,同时也与建筑共同塑造了埃及特有的古老文明。
(4)、建筑的雕塑化
建筑与雕塑互相影响,互相促进。既强调相互统一,又强调自身独特性,实现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的相互融合。让建筑因雕塑精彩,雕塑为建筑生辉,极尽融会之妙,又尽显各自的独立艺术,达到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和谐自然的状态。纵观世界建筑史,建筑往往是雕塑艺术的载体,建筑设计师往往又是雕塑家,他们的作品不仅仅只是体现出建筑形式之美,同时包含了许多雕塑艺术的创作情怀,使建筑作品具有了雕塑感。正如勒柯布西耶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——朗香教堂被称为“混凝土雕塑作品”,是现代主义后使建筑与雕塑的关系达到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的佳作,建筑语言与雕塑语言在同一件作品上达到整体统一的状态。另外,现代建筑卢浮宫入口处的玻璃金字塔及体现韵律美的悉尼歌剧院,这些建筑以简单的几何造型,不仅体现出了建筑艺术自身的语言,同时,又体现出雕塑艺术的美感,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,建筑即雕塑,雕塑即建筑,雕塑形式成为了建筑的特征。
“艺术创作,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和表现的整个过程。艺术表现,是艺术创作的完成,是艺术――精神劳动的物质体现,艺术表现本质上是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体现。”人们为了不同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的需求建造了形形色色的建筑。作为建筑,它的生命力取决于它的艺术价值。参与其中的雕塑艺术,在特定的环境中既具有独立的艺术效果,又要与这种特定的环境相融合。它不应该只是建筑的附属,而是与建筑形成搭档,在历史的舞台上联袂上演着属于某一个时代的精彩。日新月异的世界更加缤纷炫目,中西文化的相互渗透以及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,为建筑与雕塑的艺术创作提供无法预想的发展空间。建筑与雕塑的联袂,不免产生新的磨合,但雕塑与建筑自古相辅相成,两者相互促进、共同发展,必将再放异彩。